豐濱|特色景點、自然景觀

長虹橋優雅的拱形橋身橫跨在秀姑巒溪出海口處兩岸,在山海交際之處形成一道美麗的虹影。舊長虹橋建於民國57年,為一座懸臂式的長橋,且是台灣第一座沒有橋墎的單孔橋。就長虹橋位於花蓮靜浦與大港口之間,站在橋上,可以遠眺秀姑巒溪出海口,浪濤和溪水匯集之處,掀起如花的銀瀾,也因此自長虹橋完成以來,遊客總是絡繹不絕。位在出海口的奚卜蘭島,又稱作獅球嶼,是當地海岸阿美族的聖地,也是火山集塊岩構成的島嶼。
 


進入石梯坪,在海岸的東南角落上,可以觀察到一個顏色呈現淡白色至白色的山坡。這個山坡在靠近陸地的一側緩緩的向內陸傾斜,然而靠海一側的坡度則是陡峭地插入海中,形成二側傾斜角度不同的山坡,這種地形稱為「單面山」,在石梯坪地區小單面山隨處可見。

 

月洞緊鄰石梯坪休憩區南側,是天然的鐘乳石洞穴,洞中湖水隨月亮盈虧而漲落,被當地原住民稱為月亮之井。月洞遊憩區提供由專人駕駛的小舟(須付費)的參觀導覽服務,鐘乳石、石筍、化石、倒掛岩頂之蝙蝠群、伏流、滴泉等奇觀異景都可以在這裡看見!

 

台11線上最美的「轉捩點」芭崎瞭望台。從花蓮市驅車經過此處的髮夾彎時,所看到的風景從兩旁的翠綠山林,頓時轉為一片廣大的太平洋,海岸山脈巍峨聳立;走入此瞭望台向東方眺望,太平洋海水湛藍得足以讓人忘卻這一路的辛勞,向南也可以俯瞰磯崎海灣南側的大石鼻山山頭。

 

全台最大的臨海梯田,就位在豐濱鄉噶瑪蘭族新社部落。在豐濱鄉現存的噶瑪蘭族人口中,約有百分之二十的族人都在新社和立德兩個部落。新社在噶瑪蘭語中有「萬物養生之地」的涵義;據說宜蘭噶瑪蘭族遷徙至此,由於思念蘭陽平原豐足的稻田,所以就把這片臨海的台地打造成梯田。每年六、七月這一年一穫的稻穀熟了,就會轉為黃澄澄的稻浪,與蔚藍太平洋交織成夢幻景象。稻田中也設置吸睛的造型鞦韆、竹編隧道與稻草人等公共藝術。由原民藝術工作者撒部.噶照所創作的造型鞦韆,取名為「土地上的快樂」;竹編廊道則是新社竹藤編藝術家杜瓦克.都耀和纖維藝術家陳淑燕共同打造的「巴特虹岸─在這安居的地方」。希望大家來此能用感恩的心情與土地相處,用溫柔的方式對待土地。

(圖 / 文:東管處官網)

返回列表